[field:pubdatefunction='strftime("%b%d,%Y",@me)'/]
2025-11-03
15分钟可达最近医疗服务点?基层医疗如何迈向“家门口的精准检验”
作者:徐锦江来源:网络

  近期,国务院重磅发布关于《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明确提出:未来5年,全面强化基层医疗能力,优化县乡设施设备,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进一步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实现居民15分钟可达医疗服务圈。到2030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均等、高效的健康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发病率持续上升,慢病管理需求激增,不过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高度依赖定期、精准的实验室检测。然而,当前基层仍面临医生少、技术弱、检验难等短板。如何让村民不出镇、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做上精准检验?成为“强基层”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AI辅助诊断、微流控芯片、即时检验(POCT)、自动化采样等技术快速发展,为基层检验提供了全新可能。依托“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模式的推广,将构建起“基层采样—智能检测—云端传输—专家诊断—结果反馈”的新型服务链条。

  为推动AI辅助诊断行业的发展,我国发布了多项行业政策,2024年11月25日,国家医保局首次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列入立项指南,并明确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医疗+AI产业“十五五”发展潜力建议及深度调查预测报告》显示分析,2025年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8.3%,智能诊断与健康管理两大细分领域增速超70%。

  这一趋势也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与医疗设备厂商加速布局。市场上涌现出一批智能化、小型化、集成化的检验设备,试图破解“空间小、人员少、成本高”的难题。

  日前,湖北嘉鱼县医共体已有一种全新模式,率先在簰州湾镇、鱼岳社区开展试点。该项目以迈纳士智能诊断体为依托,通过打造“基层AI采血即时化验平台”为突破口,在县域医共体内构建“基层医疗AI诊断工程”。

  这一方案将传统需占地200㎡、配备多台设备的生化分析仪、血球仪、免疫分析仪等功能,通过微流控芯片等核心技术,高度集成于占地仅1㎡的迈纳士采检一体机中,实现“单管血、多维度检测”。

  居民只要在乡镇卫生院、社区或村卫生室即可完成全流程:自助采血仅需3分钟,设备自动上样检测15分钟出结果,总耗时不足18分钟,即可获取近百项血常规、生化、免疫等关键指标。报告支持现场打印或电子推送,助力实现“采、检、诊、管”一体化。

  在AI“助医”方面,迈纳士智能诊断体,后续计划也可以将检测数据上传至县域医共体平台,由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生远程审核、出具诊断报告与医嘱建议,打破时空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水准的检验与诊疗服务。

  据公司创始人刘子忠介绍说,所有的常见病诊治、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都应该基于对身体健康指标精准化验的基础上,怎样便捷、高效、低成本来实现全面普惠性的基层精准血液化验服务是目前强基层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面临最大的难题。

  相比传统模式动辄3-5小时的就诊时间、平均8小时的样本转运周期,迈纳士方案将诊断周期缩短55%以上,检测成本降低30%,结果互认率大幅提升,将有效解决基层“检不了、等不起、不信任”的痛点。

  据悉,迈纳士首款智能采血机器人已于2019年获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上市;其Magic Lab智能诊断体于2025年5月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认证。

  为努力实现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将支持高水平医院布局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安排100亿元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更新CT、B超、血液透析等医疗设备。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乡镇卫生院医用装备配置标准》,明确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新版标准。其中包括22种通用医用装备‌,以及涵盖16个科室的115种专用装备。业内认为,设备更新采购有望大幅补强县域医共体的诊疗能力。

  平安证券认为,展望2025年,设备更新政策仍然值得期待,国务院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医疗设备更新项目将持续发力;设备更新更多采购需求趋向由各省市卫健委牵头集中采购,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创新价值、配套服务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关注医疗设备高端化、智能化完善布局的国产领军企业。

  国金证券则指出,按照国家新的强基工程要求,将优化升级县区医疗卫生设施设备,提高县区医疗卫生数智化服务水平,预计政策将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对影像、检验、ICU设备的采购。